English

《艺文杂志》的“日记抄”

1999-12-22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日记是最私人化最自由化的写作体裁,喜欢读日记的人很多。前人的日记,除非特别著名者,如李慈铭的《越缦堂日记》、鲁迅的日记能够结集出版,一般人的日记极少能够整部头的流传下来,更不要说出书了。如再想多读一些旧人日记只能往老杂志中去找。古旧杂志所载日记尽管只是残年断月、一鳞半爪,到底经过岁月冲刷,读来仍饶有兴味。像1944年11月《万象》杂志首篇即唐?《帝城十日》日记,记叙了当年为抢救保护鲁迅藏书而于北平四处奔走的情景——“西三条的住宅,为鲁迅先生生前(1923年)所购置,经过一番改造和修葺,于1924年5月迁入的。我们到了门前,已是黄昏时候,经××先生介绍后,我就把在沪家属和友好的意见,代为传达,朱女士当即同意。卖书之议,已完全打消。一代文豪遗物,仍由其家属共同保管,必可避免散佚。”另外像1944年12月《语林》杂志连载文载道的《伸脚录》日记,1944年1月23日记:“晴爽夜风,星期三。得知堂‘破门声明’之明片,此事萌蘖已久,终有此次决裂,即局外人亦至为可惜也……”1944年4月22日记:“晨赴《古今》,阒无一人,因黎庵今日在乔迁也。往访雨生,为出版风土小记事……”都从中可知当年文人事。

《艺文杂志》创办于1943年7月,是沦陷时期北平的重要文学期刊,出至1945年5月停。《艺文》刊有周作人的《苦口甘口》、文载道《斗室微吟》、谢兴尧《贼与‘贼书’》、傅惜华的《中国古代笑话集》、赵荫棠的《穷之赏味》、郑骞的《论词衰于明曲衰于清》、纪果庵《南方草木状》、傅芸子《从宛平署杂记见明代的京俗片影》、钱稻孙译的《伊势物语》、俞平伯的《古槐随笔》、王古鲁的《小说琐起》、孙楷第的《说连厢》、谢刚主的《寒夜偶记》、顾随的《禅与诗》、梅娘的《佐藤太太》。《艺文杂志》刊有二部日记,一为署名“螺君”之《日记摘抄》,一为苏民生之《北河沿日记》,记事记人记时俗皆极详尽生动,读得入神时,真有如鲁迅日记所言“殊无换岁之感”(1917年正月22日)。

“螺君”未能查出是何人笔名,从日记中看也是文坛中“往来无白丁,谈笑有鸿儒”的饱学之士。此君日记多记读书、买书、交往、伤逝、褒贬时人。不妨摘几则。记交往——“晚间钱钟书君来访,议论风生,多真知灼见。论文学史,分‘重要’与‘美’两种看法,二者往往为文学史作者所缠夹不清,其说极是……”(1932.12.6)“钱君送来‘秋怀’诗十首,清丽可诵。”(1932.12.6)“柳亚子先生陆续寄来《文艺杂志》四期,已大略阅过。此刊物为柳无忌罗皑岚几位青年文人所办,皆尚留美未归。”(1932.11.15)“在吴公处晚餐,晤盛成君,盛君精神焕发,谈锋甚健,述及法国文坛近状,滔滔不绝。”(1932.12.16)“大公报文学副刊转来张恨水君来信,文甚长,多牢骚语,盖不满意时人对其小说之批评也。”(1932.1.15)“午后赴欧美同学会访徐霞村君,闲谈。徐君昔为上海震旦大学学生,后尝游欧,多才善文,尤喜治南欧文学,举止谈吐亦颇活泼。惟其本人之来历,向不泄漏,故知者甚鲜,去秋与郑西谛君谈起,渠亦不知底细。”(1932.2.7)“昨日徐霞村君与吴忠华女士结婚,余仅送礼,未暇往贺。今晚P公来访,据云主婚人为胡适之先生,致辞颇诙谐,谓徐君求婚之事共有37次,以往皆惨败,此次终得成功,正合胡先生‘自古成功在尝试’之努力主义云云。”(1932.5.10)

记伤逝——“前日报载许地山先生(落华生)在香港逝世,今日又载印度诗人泰戈尔于昨日逝世,享年八十。许君之文章与泰氏之诗歌,在余脑中皆未留下何等印象,惟回忆泰戈尔来游北平时,曾有一阵热闹,而翩翩徐志摩,盈盈林徽音,穿插其间,更有花叶扶衬之雅,今已风流云散矣。”(1940.8.8)“报载张季鸾先生在渝逝世,年五十四。昔年主持大公报,以善作社论为人所称,同时益世报之罗隆基与晨报之陈渊泉虽亦时发明论,而终不如张氏之稳健而切要。”(1940.9.9)

论褒贬——“报载罗振玉于上月29日在旅顺逝世。郑孝胥死后,人多纪念其字,罗之可纪念者似应有多事,而余惟不忘其字。其书籍题跋小字颇有小米稀饭之意味。而郑之气派则正西贡大米稀饭也。徐志摩林语堂学郑均有神似处,未闻有学罗者。康有为粤人也,其字亦有似罗汉斋,使人有鸡毛蒜皮之感。梁任公谈书法,最忘学李北海,而其作品则仿佛菜市上之胡萝卜摊,诚去北海远矣。叶誉虎之字好像徐娘半老,个个都患腰疼,有不得劲儿之劲,其侄公超学之,亦神似。孙逸仙胡展堂皆可由字中想象其性格,惟汪精卫之字令人莫名其妙,斯人也而有斯字也。研究系诸公都有几笔字,林长民其一也。画家之字多不俗,孙福熙其一也,林琴南固无论矣。吴昌硕与齐白石,枯藤败草,俱得其意境,下至凌直之,斯矣不足观也矣。新文人大半不善毛笔字,郁达夫郭沫若一团破烂,邵洵美之敞领,沈雁冰之分头,皆各为其字之象征。如施蛰存之老练,沈从文之潇洒,丰子恺之字画合流,皆可观也。”(1940.7.21)“下午访杨丙辰先生,谈锋尤不减昔日,话及今日中国文学之这般那样,颇多中肯处。如谓郭沫若之翻译,固不免有错误,然其文章中却有一股子劲儿,此劲儿即其长处云云。惟称许多文人为‘二百五’,其语殊趣。”(1939.6.3)

“螺君”与郑振铎交谊甚厚,1932年4月20日记:“下午,应郑西谛君约,与友人至其寓宅观书(西郊成府林吉祥胡同)。久闻郑君居沪时,已收藏甚富,多为文学珍本秘笈,今日一见,果然话不虚传,真是满目琳琅,美不胜收,尤以词曲小说一类之善本为最多。有新购藏经一部(北藏)有数百卷,皆摺本,据云系某道院之物,转入私家收藏,郑以五百元得之,可谓极廉。又随手翻阅数种,一为洪?思之婵娟杂剧,每摺歌一女子,即谢道韫卫茂漪李易安管仲姬是,末附随园诗话数则,此书尝闻其名而未见过。二为新刊奇见异闻掌故丛脞一卷,建安雷燮撰,书林梅轩刊(元刻),文章与剪灯新语笔调略同,三为第八才子花笺记,亦皆近日罕见之物也。其他未尝闻名之孤本珍籍尚多,未暇一一细阅。郑君有此宝藏,津津述说,颇形得意,临别食炒面一盘,佐以福建酱油,味殊美。”

《北河沿日记》为苏民生所记。苏为美术史家,曾任教北京师范大学、北平女子师院、国立北平艺专、燕京大学、辅仁大学。日记刊出前置几句话——“余与北河沿特别有缘。初来北京,每日必到东华门北河沿上课。越二年则移寓于阜外之北河沿。今又卜居东板桥之北河沿矣。岂不妙哉。因作北河沿日记。”苏民生日记与“螺君”日记截然不同,多记北京风俗、日常生活剪影,饶有趣味。照录几则——“早起整理旧画,旋刘君来访,一同步行至什刹海边烤肉季。途中寒风扑面,稍一言语,口腔即化为冰冷。烤肉季地僻屋小,幸今日客人稀少,可从容咀嚼。吃烤肉之妙味在乎立食于土地上,数人围绕柴火,自行治菜,治食,有亲炙之乐。”“午后到西四候车往新民印书馆。立牌楼下,仰观透雕木刻之栏间,花纹为三巴纹。其他部分之彩涂花纹为方格,每格内有花如野菊、,疑从波斯传来者。”“伪画以人工熏黑者,须在日光下鉴别之。画地虽系旧材料而笔迹浮浅,色彩糊涂则一目了然也。”“步行往石雀胡同访友人、中经交道口南文丞相祠前,见西邻大兴府文庙破旧不堪,大门敞开,门内铺满煤球。”“大雨如注,俟其少驻,乃全付雨装外出。在厂甸买乾嘉时代仕女画一幅,为烹茗图。描写烹茗器具及献茗情形颇为详细。”燕城遗迹,春明旧习,日记中都有描画,当然彼情彼景离现在是非常遥远了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